纵观全球历史,中国无疑是一直以来的人口大国。在世界总人口达到2.5亿的公元元年时,我国的总人口便占据了其中的近三分之一。这一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,尤其在清朝时期,尤为显著。顺治八年时,中国人口约为4200万,但到了雍正十二年,人口便突破了一个亿;到乾隆六十年时,人口已接近3亿。到了道光年间,人口达到了4亿,时人称之为“四万万同胞”。这一人口激增的历史背景,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人口国。根据2021年最新的普查数据显示,中国人口已突破14.13亿。
对于人口增长迅速的历史时期,专家们总结出了一些共通的因素:社会环境的稳定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充足。显然,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。在古代中国,最直接的生育动机便是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。在饥荒时期,百姓自然不愿意再多生孩子,避免共同承受贫困的苦楚。而今天我们能享受如此丰足的粮食,离不开袁隆平院士的贡献。正是他培育的高产水稻,帮助中国走出饥饿,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盛世。然而,清朝时期并没有袁隆平,当时的普通百姓主要依靠的粮食并非水稻,而是番薯。
展开剩余77%番薯作为一种农作物,今天我们早已不陌生。尤其是冬天,许多人喜欢吃烤番薯,那种香甜的味道总让人感到温暖。然而,少有人知道,番薯并非中国本土的作物,而是在明朝中后期被引进中国的。当时的引种者,正是福建福州的一位读书人——陈振龙,他的举动为清朝时期的中国百姓带来了福音。
陈振龙原本是一名志向远大的读书人,立志通过科举成为一名官员。然而,尽管他早早中举,但在随后的乡试中屡屡失利,使得他一度感到人生的迷茫与困顿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——弃笔从商。福建的商人们多倾向于出海经商,陈振龙也不例外,他远赴吕宋岛(即今天的菲律宾),在那里他发现了朱薯——一种十分耐旱且高产的作物。朱薯的适应性强,生熟皆可食用,种植成本低廉,这让陈振龙意识到这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作物。
然而,吕宋岛的政府为了保护这种作物,出台了严格的禁令,禁止朱薯种子出口,偷运者将面临极刑。这一政策,显然受到了西班牙人的影响。西班牙征服吕宋后,将朱薯视为珍贵的资源,严格控制其传播。然而,陈振龙并未放弃,他发现朱薯藤生命力顽强,能够在枯萎后复苏。于是,他采取了大胆的手段——将朱薯藤捆绑在货船的缆绳中,趁着吕宋政府检查的空隙,将这些藤条带回了中国。经过长达七天七夜的航行,陈振龙终于安全抵达福州,将这些珍贵的藤条种植在了土壤里,并成功进行了试种。
恰巧福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,五谷几乎绝收,百姓面临饥饿困境。陈振龙看到此情此景,立刻派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书,推荐朱薯作为救荒之物。金学曾听后,立即允许大规模试种,结果朱薯大获丰收,迅速解救了灾民。为此,福建省广泛推广种植,朱薯更被当地人称为“金薯”。由于其来源于海外,人们也习惯将其称为“番薯”。
番薯的引入不仅缓解了福建的粮食危机,还很快在其他沿海省份得到了广泛种植。由于番薯种植简单且高产,农民们纷纷效仿,极大地改善了粮食供应。为了帮助其他地方学习种植技术,陈振龙甚至编写了《金薯传习录》,向广大农民传授种植番薯的方法。特别是在清朝,随着全国范围内番薯种植的普及,多个地方因旱灾而导致粮食短缺时,番薯都成为了挽救百姓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番薯的推广,使得中国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,成为清朝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在封建社会,人口的增加直接关联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。番薯的种植,不仅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,还为清朝的康乾盛世提供了基础。我们今天享用美味番薯的同时,难以想象,这种“救命粮”当初是如何冒险引进并带给了中国千万百姓希望的。
陈振龙作为番薯的引进者,他的贡献堪比现代的“袁隆平”,只不过他当时为此冒着生命危险,而如今我们能吃到番薯时,却很少有人记得这位伟大的“明代袁隆平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